当前位置:首页>苗木百科>栽培养护>绿萼梅的繁殖方式、栽培技术以及病虫防治方法介绍

最新资讯

绿萼梅的繁殖方式、栽培技术以及病虫防治方法介绍

作者:hnw

阅读量:2020年02月29日

绿萼梅是最有名气的梅花品种之一,也是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,在很多苗圃或者种植基地都能够见到绿萼梅的身影。下面,成都朴树园林的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绿萼梅的繁殖方式、栽培技术以及病虫防治方法。


绿萼梅的繁殖方式、栽培技术以及病虫防治方法介绍

一、绿萼梅的繁殖方式

最常用地是嫁接法,其次为扦插、压条法,最少用地是播种法。嫁接时可用桃、山桃、杏、山杏及梅的实生苗等作砧木。

1、嫁接

砧木南方多用梅和桃,北方多用杏、山杏或山桃。梅共砧表现良好,尤其用老果梅树篼嫁接成古梅桩景,更加适宜。嫁接方法通常用切接劈接、舌接、腹接和靠接,一般在春季砧木萌动后进行。腹接也可以在秋天进行。靠接一般以果梅老蔸与梅花幼树相接,春、秋季均可进行。芽接多于6-9月进行,一般进行盾状芽接。

2、扦插

适用于较易生根的品种,如朱砂、宫粉、绿萼、骨里红、素白台阁等。硬枝扦插在11月落叶后进行,选幼龄母株上当年生壮枝,剪成长10-15厘米长,基部切口用1000-2000毫克/升吲哚丁酸浸泡5-10秒,然后插于消过毒的砂质土壤中,扦插深度为穗长的2/3.插后浇透水,用小拱棚覆盖保温,翌年3月可生根发芽。嫩枝扦插一般于4月底至5月进行,插穗选当年生带踵枝,长10-15厘米,用ABT-1长根粉50毫克/升浸20分钟,间歇喷雾,生根快,成活率高。

3、压条

普通压条一般于冬季休眠或早春进行,将1-2年生根际萌发的枝条,用利刀环割1厘米左右宽,埋入土中3-4厘米,覆土后加砖块镇压,保持土壤水分,秋后即可割离,另行分栽。空中压条通常在繁殖大苗进采用,一般在早春萌芽前或在夏季新梢成熟后进行,剥去1厘米左右宽的一圈皮层,用塑料薄膜卷的圆筒套住刻伤口,在其下端2厘米处扎紧,填入适量消过毒的培养土,使枝条与土密接,上面再用绳子捆住,压条生根后于秋季在塑料薄膜下端剪下,去掉塑料薄膜后带土栽入盆中。

4、播种

主要在培育新品种或砧木时采用。种子6月成熟,采收后将种子晾干,播种分春播和秋播。一般北方气候较为寒冷,以春播为主,将种子用湿沙层积,在春分前后播种。南方气候温暖潮湿,以秋播为好。播种3-4年后,实生苗开花,7-8年后,达盛花期。


 

二、绿萼梅的栽培技术

1、土壤

栽植在南方可地栽,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应盆栽室内越冬。在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。为提高成活率,应避免损伤根系,带土团移栽。地栽应选在背风向阳的地方。盆栽选用腐叶土3份、园土3份、河沙2份、腐熟的厩肥2份均匀混合后的培养土。栽后浇1次透水。放庇荫处养护,待恢复生长后移至阳光下正常管理。

2、温度

光照与温度喜温暖和充足的光照。除杏梅系品种能耐-25℃低温外,一般耐-10℃低温。耐高温,在40℃条件下也能生长。在年平均气温16-23℃地区生长发育最好。对温度非常敏感,在早春平均气温达-5-7℃时开花。

3、水肥

浇水与施肥生长期应注意浇水,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偏于状态,既不能积水,也不能过湿过干,浇水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。一般天阴、温度低时少浇水,否则多浇水。夏季每天可浇2次,春秋季每天浇1次,冬季则干透浇透。施肥也合 理,栽植前施好基肥,同时搀入少量磷酸二氢钾,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氢钾,花施1次腐熟的饼肥,补充营养。6月还可施1次复合肥,以促进花芽分化。秋季落叶后,施1次有机肥,如腐熟的粪肥等。

4、剪枝

整形修剪地栽梅花整形修剪时间可于花后20天内进行。以自然树形为主,剪去交叉枝、直立枝、干枯枝、过密枝等,对侧枝进行短截,以促进花繁叶茂。盆栽梅花上盆后要进行重剪,为制作盆景打基础。通常以梅桩作景,嫁接各种姿态的梅花。保持一定的温度,春节可见梅花盛开。若想“五一”开花,则需保持温度0-5℃并湿润的环境,4月上旬移出室外,置丁阳光允足、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护,即可“五一”前后见花。

5、控花

花期控制盆栽梅花一般为家庭观赏。冬季落叶后置于室内,温度保持在0-5℃,元旦后逐渐加温至5-10℃,并日充分接受光照,经常向枝条喷水,水湿应与室温接近。


 

三、绿萼梅的病虫防治方法

1、卷叶病

卷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。地栽或盆栽梅花,在水分胁迫状态下,叶片两侧向正中折合内卷,整个梅株呈疲倦萎蔫状态,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脱落。究其原因:一方面是由于夏季高温少雨、土壤干旱、空气干燥、光照过强,另一方面梅树本身为细须根,对水分的吸收和运送能力较差,再加上梅花叶质偏薄,而此时梅株对水分的蒸发又较快,总体上水分处于亏缺状态,从而导致其叶片发生卷曲,其中尤以“绿萼梅”品种发生最为严重。卷叶现象约从6月开始,雨后有所缓和,叶片可稍许平展;在风调雨顺、水分供应充足时,卷叶出现较晚,不会大量落叶,也不会影响到花芽的分化。

防治方法:卷叶是梅花本身特别的结构和生理特性,以及不良气候因素综合作用所致。为此加强管理,使其根系发育良好、树体生长健壮,从而提高其吸水和运水能力;进入高温干旱季节后,加强根部浇水、叶面喷水和环境洒水,通过增湿降温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凉爽的环境;盆栽梅花,特别是浅盆梅桩,尤其是对“绿萼梅”品种,可搭棚遮阴,遮光度控制在30%-40%之间,保护其卷叶不至于因脱水过重而掉落即可。

2、黄化病

黄化病是一种在碱性土壤条件下,出现的缺铁性生理病害。淮河以北地区地栽或盆栽的梅花,由于土壤或培养土偏碱,或因长时间浇灌偏碱的用水,使梅株根系长期处于偏碱的环境中,导致营养须根坏死,从而引起叶片褪绿发黄。碱黄主要表现在新抽嫩枝的叶片上,叶片偏小,叶脉间褪绿呈黄白色,不很规则,但叶脉尚呈绿色,中下部的老叶一般不发生黄化。

防治方法:盆栽用土或地栽园土,要将其pH值调整至6.5以下;用自来水浇花,要先放置3-5天,并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亚铁颗粒;生长季节每月浇施一次矾肥水,可预防黄化病的发生;叶片出现较严重的黄化后,可用0.3%的硫酸亚铁溶液浇施根部,用0.2%的药液喷洒叶面,半月一次,浇喷兼施、双管齐下,可促成其嫩叶褪黄变绿。少量盆栽也可考虑用1%的食醋液或0.5%柠檬酸液浇施根部。

3、流胶病

为枝、干主要病害。患病枝、干变褐腐烂,并伴有流胶,树势逐渐衰弱,导致抽枝少而细,花芽分化不良,严重时枝条干枯,甚至整株死亡。枯枝型流胶,一般发生在多年生枝上,多以皮孔为中心,渗出脂状胶液,初呈淡黄色、半透明、柔软,后逐渐氧化凝固成褐色晶体状,严重时病部以上枝条枯死;干腐型流胶,一般发生在主干上,初为水渍状;后变褐腐烂,腐烂部分逐渐变褐下凹,树皮开裂反卷,并伴随有流胶,严重时树势衰弱,甚至会全株枯死。3-11月均可发生,以6-9月最为严重。

防治方法:加强水肥管理,及时排除积水;防止蛀干性害虫侵入,避免日灼和冻害;刮除病部胶状物,涂抹3-5度的波美石硫合剂或0.1%的升汞水消毒;或用70%甲基托布津、50%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涂抹创口。

4、膏药病

在枝干树皮上形成圆形、椭圆形灰褐色大病斑,状似平贴之膏药,后期出现龟裂,小枝发病的膏药形病斑呈浅灰色,并且绕小枝一圈,后期与小枝分离,呈鞘状套住小枝。此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,削弱树势,严重时树体逐渐衰弱死亡。全年均可发生,以夏季最为集中,地处潮湿、树冠郁闭的衰弱树易发病,蚧壳虫为主要传播媒介。 防治方法:通风透光,开沟排水;消灭蚧壳虫,减少传媒;秋末落叶后至春季发叶前刮除病部烧毁,涂抹3-5度波美石硫合剂;少量盆栽,有叶期可于刮去病斑后。涂抹达克宁霜软膏。

5、煤污病

由于蚜虫、蚧壳虫等的刺吸危害,其排泄的分泌物 ——“蜜露”,在比较阴湿的条件下,易诱发煤污病。表现为叶片、树干、枝条上被有一层乌黑的煤污层,严重影响到梅株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,从而导致植株生长不良,不能正常孕蕾开花。 防治方法:春季出现蚜虫危害,及时用10%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;出现蚧壳虫危害,可用25%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杀;每15天一次用70%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多·硫悬浮剂800倍液喷洒植株。

6、根癌病

由土壤根癌杆菌借苗株伤口侵入而引起,多发生于根颈部及嫁接口部位,有时也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。受害部位长出球形、扁球形肿瘤,初为乳白色或肉色,较为柔软,后变硬木质化呈褐色,表面粗糙,凹凸不平,呈龟裂状。梅株感病后根系发育不好,地上部分生长迟缓,树势衰弱,影响到花芽分化,严重时叶片发黄脱落,甚至全株死亡。 防治方法:从疫区购进未显症状的梅苗,栽种前要先行消毒,可用2000倍72%的农用硫酸链霉素浸泡30分钟;或用“抗根癌菌剂”Ⅰ号或Ⅲ号,加水1-2倍调匀,定植前蘸根20分钟,预防效果较好;对大植株不忍舍弃,可用利刀切除癌肿部分,再用石灰乳或甲冰碘液(甲醇50份、冰醋酸25分、碘片5分)涂抹伤口,并单独养护。

相关文章

苗木推荐

猜你喜欢

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好友 询价或视频看货
199-1556-9549
扫码添加微信好友